文╱王溢嘉
甲乙丙三人在圖書館想影印資料,發現每台影印機都有人在使用。他們分別定到一位影印者的身邊,用有禮貌的語氣以下列三種說辭提出請求。
甲:「對不起,我只有五頁,可以讓我先用影印機嗎?」
乙:「對不起,我只有五頁,可以讓我先用影印機嗎?因為我在趕時間。」
丙:「對不起,我只有五頁,可以讓我先用影印機嗎?因為我要影印。」
你覺得有多少人會答應他們的請求:
A 三人的說辭效果一樣,有60%的人會答應他們的請求。
B 有60%的人答應甲的請求,94%的人答應乙的請求,59%的人答應丙的請求。
C 有60%的人答應甲的請求,94%的人答應乙的請求,93%的人答應丙的請求。
解答及說明
答案:C。
這是心理學家蘭格等人所做的一個實驗。結果顯示當你有禮貌的提出請求時,超過半數的人會答應你。但如果能提出一個原因,譬如「我在趕時間」等,則答應的比例更會大幅提昇到94 %。有趣的是即使原因是「我要影印」,答應的比例竟也跟前者不相上下。但事實上,它根本不能說是「原因」,因為每個走到影印機前的哪個不是要影印?這種現象反映出人們在從事下意識判斷時的一個有趣盲點。
當有人忽然向我們提出要求時,我們腦中浮現的是「為什麼?」而答應與否的關鍵除了對方所提原因的「合理性」外,他是否能提出一個「原因」似乎也相當重要。只要有「原因」,不管「合理」或「不合理」,被答應的可能性都會大幅提高,特別是當我們「心不在焉」的時候更容易如此。
(收錄於《人性大爆破──人我洞察篇》一書)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