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王溢嘉

 

  蔡頭對紅龜說:「我和你做個估算遊戲,你要在我說出題目後一分鐘內說出你估算的答案。」

 

  紅龜欣然答應。蔡頭於是說:「8×7×6×5×4×3×2×1是多少?」

 

  他記下紅龜的答案。然後又以同樣的問題問其他八位朋友,也分別記下他們的答案(當做第一組)。

 

  改天,蔡頭又和另外九位朋友做同樣的估算遊戲,但這次的題目變為「1×2×3×4×5×6×7×8是多少?」也分別記下他們的答案(當做第二組)。

 

  如果兩組的答案都取其中項(即由小而大依序排列,第五位的答案),那麼你認為最可能出現的結果是:

  

  A第一組的估算中項為2250,第二組為512

  

  B第一組的估算中項為2250,第二組為1952

  

  C第一組的估算中項為2250,第二組為3152

 

  答案﹕A

  

  說明:

 

  這也是心理學家特維斯基和卡尼曼所做的一個實驗。

  

  前述題目的正確答案是 40320,其估算答案當然會因人而異,但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雖然大家都知道8×7×6×5×4×3×2×1的值等於1×2×3×4×5×6×7×8,但在估算時,前者的估算值卻往往會大於後者,關鍵在於起始的數字。

 

  當開頭的數字較大時,多數人會得到較大的估算值;反之,開頭的數字較小時,則會得到較小的估算值。

 

  這也是人們在從事判斷時常見的一種認知上的毛病,稱為「依附點與調整效應」

 

  若依附在不同的起始點上,即會影響我們的認知,而出現截然不同的判斷結果。這種毛病不只見於對數字的判斷,更見於對各種人和事的判斷上。

 

  1996年,收錄於《人性大爆破:人我洞察篇》一書)

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ldgoose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