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文/王溢嘉
在「心理物理學」的實驗室裡,林老師準備了三桶水:一桶水、一桶室溫左右的水、一桶熱水。他要一名學生先將左手放在冰水中,右手放在熱水中,然後再抽出來,同時將兩手放進室溫左右的水桶中。
你想這名學生會有什麼感覺?
A 剛剛浸在冰水中的左手覺得這桶水是「熱水」,而剛剛浸在熱水中的右手卻覺得這桶水是「冷水」。
B 因為知道是同一桶水,所以兩手的感覺沒有什麼差別,都覺得這桶水「不冷不熱」。
C 剛剛浸在冰水中的左手覺得這桶水是「冷水」,而剛剛浸在熱水中的右手卻覺得這桶水是「熱水」。
解答及說明
答案:A。
這是一個很普通的知覺實驗,稱為「對比原則」。我們的很多感受都是來自和過去經驗的比較,譬如剛剛拿過四十公斤的東西,再拿二十公斤的東西,會覺得它比較輕;但如果剛剛拿的是五公斤的東西,就會覺得它比較重。我們也可以說,同一個對象若被納入不同的「參考架構」中,就會讓人產生不同的判斷。
不只普通的知覺如此,我們對更復雜之人與事的判斷也有這種特性。譬如心理學家克林所做的如下實驗:他準備了三張臉譜,一張笑容滿面,一張怒容滿面,一張皺著眉頭,然後將它們做不同的組合,要受測者解讀「笑臉」的含意。
結果發現,當笑臉跟怒容滿面的臉放在一起時,它較易被認為是幸災樂禍的嘴臉;當它和皺著眉頭的臉放在一起時,則較易被認為是開朗友善的臉孔。這種差別就定來自不同的「參考架構」。
(收錄於《人性大爆破:人我洞察篇》一書)
全站熱搜